8月27、29日,为帮助新入职辅导员快速掌握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核心技能,筑牢校园心理健康安全屏障,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康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实操演练”的专题工作坊,本次工作坊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开展,为新职辅导员搭建了高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工作坊开篇,由心康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红梅以“心理危机识别标准、干预流程及转介通道”为主题开启授课,李主任结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案例,系统讲解了心理危机的核心特征、常见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型危机的识别要点。 针对新辅导员普遍关注的“如何判断危机等级”、“转介流程中需注意哪些细节”等问题,李主任通过流程图解、情景问答等方式,清晰梳理了从初步评估到对接心康中心、联动家长、转介医院等的全流程转介路径,确保每位辅导员都能准确掌握“识别-上报-转介”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实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理论授课结束后,工作坊进入核心实操环节,由心康中心冼泳茵、陆锦兰、李玉玲三位老师共同带领,演练以一个贴近高校实际的完整案例为载体,详细呈现了案主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及核心心理危机事件。
在给予辅导员充足时间研读案例、梳理关键信息后,现场将新职辅导员划分为7个小组,每组需围绕危机评估、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沟通技巧运用三个核心任务展开讨论,并以情景演绎的形式呈现完整干预流程。
为更真实地模拟校园心理危机中的突发状况,在各小组演绎过程中,带领老师结合案例进展临时增设“案主情绪突然失控”、“做出极端行为”等突发性场景,考察辅导员的即时应变能力与处置逻辑,面对突发状况,各组辅导员迅速调整策略:有的通过共情式沟通稳定案主情绪,有的及时联系小组其他成员形成支持防线,有的按照转介流程同步上报二级学院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心康中心等关键部门,在沉浸式模拟中逐步掌握危机干预的实战技巧。
每小组演练结束后,工作坊特别设置“分享与点评”环节,首先邀请各组的案主扮演者与主干预者分享角色体验:“案主”们谈到“被打断沟通时会更抗拒”,让辅导员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主干预者”则反思“面对突发状况时,前期准备的预案能有效减少慌乱”,随后,其他小组辅导员结合自身观察提出建议,如沟通时可减少“你应该”式表述,多用“我看到”的客观反馈,最后,心康中心老师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既肯定各组在危机评估、流程规范上的亮点,也针对干预节奏把控、资源联动时机等细节提出优化方向,帮助辅导员将实操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工作方法。整场工作坊节奏紧凑、内容充实,新职辅导员们全程积极参与、深度投入。
此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实操演练工作坊,既是我校对新职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培训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 “全员育心”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未来,我校心康中心将持续围绕新职辅导员的成长需求,开展更多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专题培训,助力辅导员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发现人”与“温暖守护者”,共同为校园心理健康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来源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初审:李玉玲 复审:李红梅 终审:廖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