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21日,2025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高职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赛项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这是一项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性技能赛事。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深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在技能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由我校黄学团、高唯一老师指导,高凯豪、杨明谦两位同学组成的两支参赛队伍,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技术技能和稳定的临场发挥,从全国136所晋级决赛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本次大赛竞争异常激烈,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院校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公办院校,我校作为民办院校代表,参赛成绩位列民办前三!

一、群英荟萃,高水平赛事锤炼真本领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能。赛项内容紧密对接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前沿,全面考察参赛选手在PLC程序设计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排除、工业网络集成以及团队协作、临场应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刻苦钻研,积极备战锤炼工匠精神
在备赛阶段,我校参赛团队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领导们密切关注学生训练情况,多次前往备赛现场鼓励学生积极备赛,为校争光。指导教师黄学团、高唯一两位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制定了科学周密的训练计划,放弃休息时间,与学生一同钻研技术难点,反复模拟实战演练。两位同学也不畏艰难,刻苦训练,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大赛做了充分准备。

(备赛阶段)

三、沉着应战,赛场之上尽显南职风采
本次大赛赛事规格高、难度大、竞争异常激烈。赛题直接对接企业一线复杂工程场景,要求选手在有限时间内,独立完成一套集成PLC编程、触摸屏组态、智能设备调试及多系统网络通信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全面检验选手在高压下的逻辑思维、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精准排故的能力。近乎严苛的评分标准与紧凑的赛程,对每一位参赛者的技术、体能和心理都是极限考验。面对强劲的对手和复杂的赛题,我校两位同学沉着冷静,积极应赛,展现了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最终凭借稳定的发挥,双双斩获三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四、载誉而归,以赛促教续写育人华章
两项国家级三等奖的获得,是我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充分证明,即便面对最严峻的挑战,我校师生也具备迎难而上、夺取胜利的强大潜力。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获奖的师生,更属于每一位在技能成才道路上默默耕耘的南职人。

未来,我校将继续鼓励师生挑战高水平技能竞赛,将大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不断锤炼师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为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五、参赛学生风采

(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1班-高凯豪)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在“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赛项中所有努力的最好肯定。备赛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们也曾在编程任务中反复试错。但正是这些难题,逼着我们去深挖理论,去动手实践,将书本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你们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在我们气馁时给予力量。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工业智能控制的魅力,就在于将缜密的逻辑思维与精准的工程实践完美结合。这份经历,比奖牌本身更加珍贵。

(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3班-杨明谦)
回顾参加“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赛项的日日夜夜,感触最深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个项目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基础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实操。赛场上的几个小时,不仅是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抗压测试,更是对我们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的终极考验。感谢大赛提供了如此高水平的平台,让我们与各路高手切磋,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历练,在工业智能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六、指导老师介绍

黄学团老师,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双师型”教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国家级培训结业“双师型”教师,南职优秀教师。现任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专业教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和教学培训工作经验,有多年智能制造行业大型企业从业经验。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要负责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训教学、技能大赛指导,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曾指导学生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高唯一老师,毕业于师范院校,虽在我校工作仅一年,但已迅速成长为一名富有热情与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竞赛实践紧密结合,在短时间内制定了科学周密的训练计划。备赛期间,她与学生并肩作战,深入钻研技术难点,反复模拟实战演练,展现了出色的指导能力和甘于奉献的育人精神。
七、实训室风采



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化理论认知与应用的核心场所,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院建成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面积达1700平方米,配备了多功能机器人实训台、液体灌装与物品分检自动化生产线、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台等专业设备,总价值超500万元。经过数年建设,现已形成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单位:智能制造学院 初审:黄学团、高唯一 复审:余勇进 终审: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