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讲台 站好讲台

发布时间:2024-04-24 点击量:
       我入职医学院已三年有余,从第一次上课那天起,我就暗自下决心要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做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下面谈谈我在《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课,做到课前“胸有成竹”
       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讲好课,必须课前下足功夫。首先,钻研教材。备课除采用现有教材《方剂与中成药》外,我还购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方剂学》一同作为教学参考用书。根据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情和岗赛证需求认真编写了教案,明确了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课前我会花充足的时间将课程内容烂熟于心,并根据章节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补血剂“四物汤”时让学生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分析出血虚证的病因、病机;再如为了让学生弄清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相同、功效相似,但三者临床应用各有不同时采用了比较法教学。
       其次,丰富课件。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我会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且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挑选更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歌,总结顺口溜穿插在课件中,如:“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让学生记住地榆的清热凉血解毒、收湿敛疮、治疗水火烫伤的作用。并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我还会通过爱课程、中国慕课网、B站等在线资源平台反复的学习和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假期还通过网络资源学习了《中药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课程。
        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根据学情不同,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例如22级中药学班和23级中药学(三二分段)班同时上《方剂与中成药》这门课程,但两个班级中医药基础差距较大。22级中药学班学生的中医药基础较扎实,因此课上我会侧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补气剂“四君子汤”时,我会先给出气虚证的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并确立合理的治法;再引导学生围绕着方歌对四君子汤的方解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患者气虚的症状不同时如何进行随症增减,培养学生的辩证论治和随症增减的临床实践能力。而23级中药学(三二分段)班学生,大多数都是从药学相关专业转为中药学专业,他们中医药基础非常薄弱,因此我会将每一首方所涉及到的中医学、中药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穿插进课程中,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每一首方治疗疾病的原理,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两门课程的内容繁多、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难免觉得枯燥困难,因而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拉近学生与药材和方剂的距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中药学》这门课程时,将药材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药药性、功效的同时能直观的看到药材。课后让学生去白水带公园寻找课上所学中药材并将其制成标本或拍下照片,标注其药性与功效。教学中按照中医的“理、法 、方、药”的体系 ,以“功效一主治一证候”为中心 ,将其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并运用《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使药物功效与临床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方便学生学习理解。通过这样证药结合,学生在掌握药物功效和其临床应用外的同时,也复习了《中医学基础》中经络的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归经的临床意义。
      在《方剂与中成药》这门课程中,我大量引入临床实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确立治法与方剂,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例分析能力。同时,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我将“省中药技能大赛”和“中药师资格证”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有耕耘,必有收获
      通过我的努力,学生的学习情况越来越好。课堂上回答问题更加大胆自信,课下积极完善课堂笔记,并在下一次课前主动向我展示。《中药学》考试成绩良好以上占比83.6%,《方剂与中成药》考试成绩良好以上占比81.5%。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辩证用药,能够使用一些简单、对证的中成药治疗自己身体出现的小毛病。近三年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广东省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且年年斩获奖项。学生能独立完成整首方剂的调配,达到了在实习岗位上手速度快的要求。还有已经毕业的1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反馈,他在以前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复习,最终顺利取得了《中药师资格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抱着学习和磨练的态度曾两次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奖项从第一次的第三名上升至今年的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说课比赛中也获得了好成绩。
                                                                                   医学院  温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