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课程教学体会
发布时间:2019-05-21
点击量:
我是经贸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入职以来先后承担过六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分别是《国际会展实务》、《商务英语听说》、《国际商务谈判》、《基础管理学》、《外贸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以下分别从语言类课程和非语言类课程谈谈我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体会。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商务英语听说》和《外贸英语函电》的授课班级为17国贸,收到授课任务后,根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和教材制定了教学标准、进度表、教案和课件。第一次教授该班,对该班学生的语言水平不甚了解,备课的时候对课件和练习的难度有所保留。经过3—4周的教学,对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水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改进课件和练习题目。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语言的提升不在于速成,而在于每天的积累,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鼓励学生多开动脑筋,遇到一种表达时能联想其近似可替代的其它词汇,以扩充词汇量;结合自身过去10多年企业内部翻译的工作经验,与学生分享在商业上中英两种语言的区别,纠正学生的中式英语和欧式中文;就教材上遇到的新词汇或新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展开和讲解,分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就同一名称的不同称呼(例如:在讲述新词汇issue(中文意思:事宜、问题)时,向学生提出issue与question(中文意思:问题)的区别,向学生介绍了关于台湾问题在英译上西方与中方的叫法不一样,基于国家立场,西方国家将此称为 Taiwan issue,中国则将次称为Taiwan question,前者更多指国际化的问题,后者指国家范围内的问题。同理,不少西方国家将香港、澳门、台湾与其他国家并列使用,要求学生在处理这种文字时头脑要清晰,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改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此外,在批改学生作业和实训报告时汇总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如何修改这些错误,集思广益,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商务英语听说》和《外贸英语函电》这两门课程分别是英语的听、说和读、写与商业和外贸行业相结合的课程,要学好这两门课程,归根结底,需要拥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商业和外贸知识。前者依赖的是跟学习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的规律,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后者则依赖在大学里学到的和将来在职场上习得的外贸专业知识和商业常识。
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国际会展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基础管理学》、《国际金融实务》的教授班级分别是17国贸、18金融和17金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与语言类课程不一样的教学策略。这四门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区分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的知识点,先讲授理论和原理,再结合案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实际案例上;每堂课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我会先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上一节课的课程重点,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每当遇到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将新学的知识当作单独零散的知识点来记忆;在搜索和讲解案例时,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在给18金融专业的学生讲授《基础管理学》案例时,我更多的是选择银行、证券等行业的最新案例,让学生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动向。在讲授《国际会展实务》时,分享过去在工作中的参展经验,让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现实情况。
结语
诚然,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为此,我抽空旁听了经贸学院几位资深教师的讲课,体会不同教师讲课的风格,学习不同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的优点,对比和认真看待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思考如何改进、如何提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这门艺术,需要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是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以外的另一大挑战。
经济贸易学院 陈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