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系深化教学改革思路及工作重点
当前是工程系从规模发展迈向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系围绕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以内涵建设为核心,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与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珠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稳定发展原有专业的前提下,2016年我系又新增工程造价、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专业。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努力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两个重点专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计划在2020年前再增加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三个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我院提升发展的需求。
二、根据行业及技术发展新形势,调整专业定位。
在经过调研走访周边相关院校、企业,组织专家论证及全面了解相关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为了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现今行业的发展,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我系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在自动化控制技术上,主要是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定位在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应用、工装设计及智能制造技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在仍保留传统建筑技术的前提下定位为钢结构房屋,主要是钢结构房屋施工与安装、钢结构质量控制等。新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专业定位在培养传统汽车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技术兼备的技术人才。
共建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共管实践教学平台。坚持把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抓手,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积极探讨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兼具学生实训、产教一体的 “校中厂”,为师生开展教学、实训提供便利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课程改革。
1.对准专业定位,深化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对准专业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准自动控制技术设置机器人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智能制造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五门核心课。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安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工装设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以钢结构房屋施工技术为特色,设有钢结构力学、钢结构基础、钢结构平法应用、钢结构房屋、钢结构施工与安装、钢结构构造与识图等课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则设有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构造与原理、新能源汽车运行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课程。
2.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保留传统的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鼓励教师使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坚持以实践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将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增加现场参观、实践操作在整个课程量中的比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扎实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招生制度改革和不同生源个体差异,有效探索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和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助推网络教学模式,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3.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大力度的推进考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主要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摆脱以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使课程、教学、考核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的落实与实现。
具体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如机械制图、电力工程制图、数控原理与编程、工程造价实务等采取理论、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便指导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有助于基本原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更会实践操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他个别课程,如建筑构造与设计、供配电技术与管理、机械设计基础、招投标与合同管理、Protel电路设计等采取以课程设计、实际创作、模拟项目等考核形式。旨在考核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如建筑测量、PLC控制技术等还可以用技能考证、技能竞赛代替课程考核。
4.深化教材建设工作。
教材选订过程中优先选订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列为国家级、省部级规划的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在此基础上,为满足专业教学多方面的需要,选用内容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教材。
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开发工作。开发重点放在专业主干课程上,放在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身上。同时,支持、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做到基本满足各专业教学的需要。
积极编写开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资料,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教材内容。遇到技术问题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探讨,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保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和技术专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将企业的项目引进课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才资源校企互通平台。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逐步从企业中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共管实践教学平台。坚持把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抓手,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积极探讨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兼具学生实训、产教一体的 “校中厂”,为师生开展教学、实训提供便利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程系
2016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