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初步利用

发布时间:2019-12-06 点击量: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常用是逻辑推理思维和数学思维,但随着算法越来越复杂以及专业类知识越来越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发觉得吃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表达各个知识点的关系,理清思路,有助于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也有助于通过思考得出新知识和结论的工作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即使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及时回顾学过的知识,工作记忆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快速回顾,从思维导图中找到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有助于解决新问题。
       将思维导图应用在课堂中,除了可以对整个课程的知识进行总结,还可以应用到每次课的知识点的发散和提炼,如图1所示。然后将每次课的思维导图合并在一起就是整个课程的总导图,如图2所示。图1和图2是使用思维导图XMind软件绘制,如果知识点太多还可以收缩,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展开;提示性文字和图片也可以收缩和展开。
       

                                                     

  
                                                                                                                                                                 
                               图2  Java程序设计(部分展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绝大多数是采用一个中心点到多个分支的方式来总结知识,但很多时候课堂讲解知识时未必是用这样的发散思维结构。在实际教学课堂使用ZoomIt绘制的线条更随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或完成实训时都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讲解Java Web程序设计(JSP)的数据修改操作(使用MVC编程思想实现)。在第一次介绍时,本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代码编程实现过程,听课时学生基本理解,但实训时将具体实现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编写这样一个数据操作的程序,会涉及到在多个文件编写程序,在一个文件写完切换到另一个文件接着写,在各界面切换的过程中,学生会忘记之前界面(文件)写的程序。因此学生只能模糊理解程序,不能完整编写整个程序。有的学生会把操作的视频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虽然能完成实训任务,但会比较耗时。程序模仿完后,整个知识链条又不够深刻,除非学生重复多次模仿。软件开发程序时,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在各个模块中添加或修改部分代码就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使用ZoomIT将每个页面进行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的修改操作,在不同的数据表都可以参照实现,非常容易做到举一反三,通过线条的引导知道程序编写的逻辑,知道模仿时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固定结构的,而且重点突出。这样不需重复的讲解,省去大量无趣的时间,同学们就能观看图纸完成程序设计,享受编程的乐趣。
                                        
  
                                                                                                                                                                                                                                                                                       信息学院  叶均隆